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形成机制:前列腺结石主要由尿酸盐、磷酸钙等矿物质沉积在前列腺腺管内形成。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且伴随慢性前列腺炎或增生时更为常见。
2.位置与压力关系:
若结石位于接近尿道的前列腺区域,可能直接压迫尿道,导致尿流受阻或尿道狭窄。
如果结石较小,通常不会产生明显压力,但随着体积增大或数量增加,尿道受到挤压的风险会显著提高。
3.症状表现:
排尿困难,包括尿液变细、尿线无力或间断性排尿。
尿潴留,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排尿不畅,严重时完全无法排尿。
刺激征,如尿频、尿急或尿痛,尤其是在合并感染时。
下腹部及会阴部疼痛,可因尿道受压而放射至其他部位。
4.诊断依据:
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和大小。
直肠指检可能触及硬性结节,而这些结节可能提示存在结石。
CT或磁共振有助于进一步评估结石的形态及周围结构受压情况。
5.治疗选择:
小型结石并无明显症状时,可选择观察并定期随访。
症状较重或合并并发症者需考虑药物治疗、微创手术如经尿道切除术,以及碎石技术。
如果前列腺结石对尿道产生压力且引起不适,需尽早干预以减轻症状并避免进一步损害膀胱功能或诱发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