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跃副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
1.发生机制:
脑梗塞: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通常由血栓或动脉硬化引起。
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渗入脑组织,常因高血压、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造成。
2.发病年龄和风险因素:
脑梗塞: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
脑出血:也多见于中老年人,但年轻人若有脑血管畸形或服用抗凝药物的情况,也存在发病可能。
3.临床症状:
脑梗塞:通常逐渐发作,表现为单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困难,视物模糊等。
脑出血:往往急性发作,症状突然且迅速恶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4.诊断手段:
头颅CT扫描:能够快速鉴别两者。脑出血在CT上显示为高密度影,而脑梗塞初期可能正常或轻微低密度,需进一步核磁共振检查确诊。
5.治疗方法:
脑梗塞:主要采用溶栓治疗、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
脑出血:通常需要控制血压,必要时进行外科手术清除血肿。
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预后。脑卒中的发生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适当锻炼、合理饮食和定期体检能够有效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