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肠梗阻的基本机制:肠梗阻是指肠道因机械性或功能性因素导致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机械性梗阻包括肿瘤、粘连、疝气等原因引起的肠道狭窄或完全堵塞,而功能性梗阻则多与肠道动力障碍有关,如麻痹性肠梗阻。
2.进食的影响:
对于完全性肠梗阻,任何形式的固体、液体或气体都无法通过阻塞部位。此时进食会增加梗阻以上部位的积聚,导致腹胀、剧烈呕吐及肠壁张力升高,甚至可能引发肠穿孔或感染性腹膜炎。
对于部分性肠梗阻,虽然少量液体可能在医生指导下允许摄入,但仍需避免进食固体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进一步堵塞通道,加重病情。
3.治疗过程中的措施:
在急性期,大多数肠梗阻患者需要禁食,同时插入胃管减轻胃肠道压力。
静脉输液用以维持营养和电解质平衡。在病情缓解后,才可能重新尝试恢复饮食,通常从清淡流质开始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如果梗阻无法通过保守治疗缓解,例如肿瘤或严重粘连,则需要手术干预。
4.长期管理建议:对于反复发生梗阻的患者,应根据病因调整饮食习惯。例如,有些患者需要低纤维饮食,以减少难消化残渣堆积在肠道内的风险。
肠梗阻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医疗建议,未经医嘱禁止进食,以避免潜在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