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痔疮
痔疮是引起便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内痔。内痔通常无疼痛,仅表现为大便时或便后伴随鲜红色血迹,其位置较深,肛门指检可能无法触及到明显异常。如果是外痔,可能会伴随疼痛和肿物脱出。
2.肛裂
由于排便过于用力或粪便过硬,肛管黏膜出现小裂口,导致肛裂。通常表现为排便时疼痛,并伴随少量鲜红色血液附着在粪便表面或厕纸上。肛裂的位置较浅,有些情况下指检也可能不一定能发现已愈合的裂口。
3.肛门皮肤损伤
擦拭过程过于用力、使用较粗糙的纸巾或存在其他局部刺激(如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可能导致肛周皮肤轻微破损。此类出血量通常极少,不伴随其他明显症状。
4.直肠息肉或早期微小病变
某些直肠息肉因位置较高或体积较小,在普通肛门指检时可能难以发现。这些病变可能在大便通过时受到摩擦导致少量出血。虽然风险较低,但如果反复出血且原因不明,须警惕这一可能性。
5.便秘或腹泻相关刺激
长期便秘导致的粪便干结或频繁腹泻对肛门和直肠壁形成机械性损伤,也可能引起便后擦拭带血。这类症状通常与排便习惯异常密切相关。
6.炎症性肠病或感染性病变
某些慢性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在发作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偶发性少量出血;部分肠道细菌感染也可能引起类似症状。这类疾病多伴随腹痛、腹泻等全身或消化道不适的表现。
7.假阳性(非真实出血)
某些食物(如甜菜根、红色饮料)可能使粪便颜色呈现红色,看似出血但实际并未发生;也可能因为女性月经期或其他外源性因素将血迹污染厕纸。
持续或频繁出现便后出血需要留意是否伴随其他症状,如排便改变、腹痛、贫血等。如仅为偶发且无其他明显不适,可通过调整饮食(多摄入膳食纤维、增加水分摄入)与避免过度擦拭来观察症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