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退热类药物
退热药通过调节体温中枢或改善炎症反应起效,用于缓解发热引起的不适。
常见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功效机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发热过程中的炎症反应。
应用场景:伴随发热的呼吸道感染。
2.抗菌药物(针对感染导致的炎性热症)
当咳嗽与痰液分泌增多由细菌感染引起时,抗菌药物通过杀菌或抑菌发挥作用。
常见药物: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克拉霉素。
功效机制:阻断细菌细胞壁合成或抑制蛋白质合成,控制感染继发炎症。
注意事项:需根据病原检测选择特定抗生素。
3.镇咳药物
镇咳药用于减少不必要的咳嗽反射,以舒缓呼吸道刺激。
常见药物:右美沙芬、喷托维林。
功效机制:直接作用于延髓咳嗽中枢,降低咳嗽频率。
禁忌:不推荐在大量痰液情况下使用,以免妨碍排痰。
4.祛痰药物
祛痰药通过增加痰液稀释度或促进排出,改善气道通畅。
常见药物: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愈创甘油醚。
功效机制:降低黏液黏滞性,增强纤毛运动,帮助痰液排出。
注意事项:充足饮水有助于提高药效。
5.收缩血管和抗过敏药物(缓解黏膜肿胀导致的刺激性咳嗽)
常见药物:伪麻黄碱(收缩鼻腔黏膜血管)、氯雷他定(抗组胺)。
功效机制:减少因过敏或感染造成的呼吸道黏膜充血和瘙痒反应。
辅助作用:对伴有过敏性因素的咳嗽有效果。
病情复杂时,应优先明确病因,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类别的药物,并遵从医生建议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