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生活方式的调整
限制钠盐摄入: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少于5克,相当于钠摄入量不超过2克。
饮食模式改善: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乳制品,减少脂肪、胆固醇和精制糖的摄入。
控制体重:保持或逐步实现体重指数在18.5至23之间,每减轻5公斤体重可使血压下降约4-5毫米汞柱。
增加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
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戒烟:吸烟不仅会加重高血压,还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药物治疗的选择
对于经非药物干预后血压仍持续增高(≥140/90毫米汞柱)的患者,应考虑启动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以下几类:
a)ACEI(如贝那普利):适用于年轻的高血压患者,可改善心肾功能;
b)ARB(如缬沙坦):对ACEI不耐受者可使用,副作用较小;
c)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有效控制血压且对代谢无明显影响;
d)利尿剂(如吲达帕胺):适合伴有水钠潴留的病例。
用药需个体化,遵循医生建议,不擅自调药或停药。
3.监测和评估
定期监测血压,家庭监测可以作为诊室血压的补充。
检查是否存在高血压相关并发症,例如心脏肥大、肾功能异常或视网膜病变。
若初次发现有高血压,应进一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例如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或嗜铬细胞瘤。
4.心理和情绪管理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长时间熬夜。
适当放松心态,缓解紧张和焦虑,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血压波动。
高血压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随访和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方案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