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脱水:身体缺水时,尿液中的废物浓度增加,导致尿液颜色变深,并出现混浊的情况。此时饮水量不足,每天的摄入量通常低于1500毫升。
2.感染:尿路感染是尿液混浊和沉淀物的一大常见原因。细菌感染会导致白细胞、红细胞或细菌本身进入尿液,这些成分均能使尿液变得混浊。临床上检查时,尿液中白细胞计数可超过每微升10个。
3.结石:肾结石或膀胱结石会导致尿液中含有细小的结晶颗粒,使尿液看起来混浊。结石患者可能会经历突发的剧烈疼痛,通常在腰部或腹部,并伴有血尿。
4.蛋白尿:当肾脏功能受损时,蛋白质可能漏入尿液中,形成泡沫尿或混浊尿。慢性肾病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排泄量可能超过300毫克。
5.食物和药物:某些食物如甜菜、小红莓可以暂时改变尿液颜色和透明度。一些药物也会影响尿液外观,如抗生素、维生素补充剂等。
6.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痛风等代谢性疾病可能导致尿液成分变化,引起混浊和沉淀物。例如,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可能含有高浓度的葡萄糖。
及时咨询医疗专业人员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是必要的,尤其是如果该现象持续存在或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水习惯和健康的饮食结构,有助于减少尿液混浊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