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制定固定的作息时间:
每天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生物钟会逐步适应这个规律,从而更容易入睡和醒来。
2.优化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温度建议维持在18-22摄氏度之间。使用遮光窗帘和耳塞可以有效减少外界干扰。
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这对保持良好的睡姿和减少身体不适非常重要。
3.避免刺激性物质:
睡前4-6小时内尽量避免摄入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咖啡因和尼古丁具有兴奋作用,会延迟入睡时间。尽管酒精可能初期有助于入睡,但会破坏后半夜的深度睡眠。
4.限制小睡时间:
如果需要午睡,建议控制在20-30分钟之内,并且不要在下午3点之后小睡,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
5.建立睡前放松习惯:
在睡前1小时内进行放松活动,如阅读、听轻音乐或做深呼吸练习,能够帮助身体和大脑进入休息状态。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入睡。
6.注意饮食:
晚餐尽量清淡,避免高脂肪、高糖分及辛辣食物,尤其是睡前2-3小时内不要吃大量食物。多喝水但避免在临睡前大量饮水,以免频繁起夜。
7.增加日间阳光暴露:
白天多晒太阳,有助于调节生物钟,促进白天的清醒感和夜间的困倦感。每天至少保证30分钟的户外活动。
8.适量运动:
定期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例如快走、跑步或游泳,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5天。睡前2-3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以免使身体过于兴奋。
通过以上方法,可显著改善睡眠质量和整体健康状态。坚持一段时间后,效果会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