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跃副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
1.核上瘫:也称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这种情况通常由位于大脑皮质到脊髓前角之间的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
肌张力增加:患者往往会出现肌肉紧张、僵硬的现象。
痉挛性瘫痪:常伴有自动或反射性的肌肉收缩,引起不自主的运动。
深反射亢进:膝跳反射等深层腱反射增强,是典型特征。
病理反射阳性:如Babinski征阳性,即用钝物划足底外缘时,拇趾背屈。
无肌肉萎缩:肌肉体积一般保持正常,但力量减弱。
2.核下瘫:也称为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由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或外周神经受损引起。
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肌肉松弛无力。
弛缓性瘫痪:肌肉无法进行正常的收缩,导致运动功能丧失。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通常膝跳反射等减弱或不出现。
无病理反射:不会出现Babinski征等病理性反射。
肌肉萎缩:长期瘫痪会导致肌肉体积缩小,严重影响外观和功能。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发现核上瘫和核下瘫在肌张力、反射活动和肌肉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识别这两种瘫痪类型及其特点对于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