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相位后移综合征是什么

2024-10-11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病情分析:睡眠相位后移综合征是一种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和醒来的时间明显晚于社会常规时间,导致白天困倦和功能受损。

1.定义及特点:睡眠相位后移综合征是指生物钟的节律推迟,使得患者通常在深夜或凌晨才感到困倦,并在早晨无法按时自然醒来。其与失眠不同,主要特征是睡眠时相的延迟,而不是难以入睡。

2.症状:

入睡时间通常在午夜后2至6小时之间。

醒来时间通常在早晨10点至下午2点之间。

即使总睡眠时间正常,起床时间晚会造成社会和职业功能受损。

常伴有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减退的症状。

3.发生率和人群:这种综合征在青少年和年轻成人中更为常见,男女均可患病。据估计,约有7%至16%的青少年受到影响。

4.诊断方法:通过详细的睡眠史记录、睡眠日记和问卷调查,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初步评估。必要时可以使用多导睡眠图或活动监测仪进一步确诊。

5.治疗方案:

行为疗法:包括逐渐推进睡眠时间和增强光照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褪黑素或其他调节剂帮助调整生物钟。

光疗法:在清晨暴露在强光下,有助于提前睡眠时相。

调整生活方式和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对缓解症状十分重要。建议避免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尤其是在晚上,以及减少电子设备使用,以改善睡眠质量。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