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整形外科
1.就医检查
需要尽快前往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检查内容可能包括观察肿胀范围、红肿情况,是否伴随分泌物或疼痛等症状。如果有脓性分泌物,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细菌培养,以确定致病菌类型,从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诊断结果,常采用以下两种药物治疗方式:
局部用药:通常包括抗生素软膏或滴眼液,用以抑制局部感染。例如红霉素眼膏、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
全身抗生素:对于感染较为严重者,可能需要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药物。治疗周期一般为7-10天,但需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3.冷敷与热敷的合理使用
冷敷:在感染初期,如果没有明显化脓表现,短时间内的冷敷可减轻炎症和缓解肿胀。每次冷敷15分钟左右,每日2-3次。
热敷:若进入恢复阶段且确认没有脓性分泌物,可改用热敷,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温度需控制在40℃左右,每次约15分钟。
4.保持伤口清洁
避免接触不洁环境,防止二次感染。如有创口,可使用无菌生理盐水轻轻擦拭清洁,但不要过度摩擦刺激伤口。
5.避免手术区域的刺激
感染期间,尽量减少眼部的化妆操作和频繁用手揉搓眼睛,避免加重局部负担。同时,佩戴隐形眼镜应暂停,减少异物刺激。
6.观察恢复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肿胀是否改善。如出现发烧、视力模糊或肿胀面积扩大等症状,需立即再次就医。
感染后的肿胀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但如果放任不管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只有通过规范的检查、治疗和护理,才能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