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不良性腹泻是怎么回事

2025-05-10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卜迟斌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科

病情分析:吸收不良性腹泻是指由于小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出现障碍,导致排便增加并伴有稀便。其主要原因可以分为多种,其机制复杂。

1.食物因素:一些人对某些食物中的成分,如乳糖或麸质,存在不耐受,导致这些成分无法被正常消化和吸收,从而引发腹泻。乳糖不耐受者在摄入乳制品后常会出现症状,而麸质不耐受即乳糜泻患者则需要避免含有麸质的食物。

2.消化酶缺乏:胰腺分泌不足或者胆汁酸缺乏会导致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能被有效分解。例如,胰腺炎可能导致胰酶减少,从而影响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3.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等炎性肠病,会损害肠粘膜的吸收能力。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也会干扰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

4.手术切除:小肠大面积切除后,剩余肠段的吸收能力降低,常导致吸收不良性腹泻。这种情况称为短肠综合征。

5.寄生虫感染:如贾第鞭毛虫感染,可直接损害肠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吸收不良。

吸收不良性腹泻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可能的影像学和内镜检查。治疗则需针对具体病因进行,包括饮食调整、补充营养以及药物治疗等。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应关注早期识别与治疗以减少长期营养不良的风险。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