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苯二氮卓类
此类药物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中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作用,具有显著的镇静、催眠、抗焦虑和抗惊厥作用。
常见代表药物包括地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和阿普唑仑等。
优点是起效快,安全范围较宽,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耐受性和依赖性。
2.巴比妥类
这类药物同样通过作用于γ-氨基丁酸系统产生镇静催眠效果,但其作用更强且持续时间较长。
常见药物包括戊巴比妥、苯巴比妥和异戊巴比妥等。
与苯二氮卓类相比,其不良反应较多,易引起呼吸抑制,需严格控制剂量,因此目前临床使用已逐渐减少。
3.非苯二氮卓类
这一类药物作用靶点类似于苯二氮卓类,但化学结构不同,主要用于短期治疗失眠。
常见药物包括佐匹克隆、左旋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等。
相较于苯二氮卓类,这类药物的半衰期较短,对睡眠结构影响较小,成瘾性也稍低。
4.其他类药物
包括一些老年人或特殊人群中使用的替代选项,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组胺受体拮抗剂等。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例如雷美尔通)可模拟天然褪黑素的生理作用,改善睡眠节律紊乱。
某些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因其镇静副作用也被用作非处方催眠药。
所有镇静催眠药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过量或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