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调整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作息:每天固定时间上床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尽量避免熬夜或睡懒觉,这有助于稳定生物钟。
避免刺激性物质:咖啡因、尼古丁等具有兴奋作用,建议睡前6小时内避免摄入。酒精虽然容易让人入睡,但会影响深度睡眠质量,应酌情减少。
适量运动:白天进行规律的中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或慢跑,有助于改善睡眠。但需注意避免睡前2小时内剧烈运动,以免刺激神经系统。
避免午后长时间小憩:午休建议控制在20-30分钟内,否则可能干扰晚间睡眠。
2.优化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使用耳塞或白噪音设备屏蔽外界噪音。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择隔音效果较好的窗帘或门窗。
控制温度和湿度:理想的睡眠环境温度约为18-22°C,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降低入睡效率。
调节光线:尽量避免卧室内强光照射,推荐使用遮光窗帘;同时避免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屏幕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延迟入睡。
3.科学辅助与心理调节
借助放松训练:渐进式肌肉放松、冥想或呼吸控制练习能够缓解焦虑和压力,有效帮助入睡。
合理使用助眠药物:对于长期失眠者,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短期镇静催眠类药物,比如苯二氮卓类,但应避免长期依赖。褪黑素补充剂也可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例如倒时差问题,但不宜滥用。
寻求心理支持:如果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并影响睡眠,建议咨询心理医生,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或其他心理干预手段解决根本问题。
培养健康的睡眠习惯和调整环境通常是改善入睡困难的有效措施。如果长期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排查潜在健康问题,例如慢性疼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隐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