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多巴胺假说:多巴胺假说是关于精神分裂症的一种经典理论。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中,多巴胺信号传导活性出现异常,尤其是在中脑边缘系统内表现为多巴胺活动过度。这种异常可能解释了一些阳性症状,例如幻觉和妄想。
2.具体表现:多巴胺活动亢进常见于大脑纹状体区域,导致过度放大的感觉信息输入,这可能是患者产生幻觉的重要原因。同时,多巴胺在前额叶皮质的活动不足,则可能与一些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思维迟缓)及认知功能障碍有关。
3.药物作用支持:许多抗精神病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来缓解症状,这进一步表明多巴胺系统在精神分裂症中的重要作用。某些能够增强多巴胺活性的药物(如安非他命)有时会引发精神病样症状。
4.其他神经递质的作用:尽管多巴胺被广泛关注,但精神分裂症并非单纯由多巴胺异常引起。谷氨酸、5-羟色胺等其他神经递质也参与其中。例如,谷氨酸功能不足可能与疾病的发病相关,与多巴胺系统之间存在复杂交互作用。
精神分裂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避免将其归因于单一机制。有效的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的综合管理,任何治疗都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