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生理性多汗
情绪波动:情绪紧张、焦虑等可能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汗腺分泌增加。
高温或运动:气温升高或剧烈体力活动会使汗液分泌增多,这是调节体温的一种正常机制。
饮食刺激:辛辣食物、咖啡因等可能引发一过性的出汗。
2.原发性局部多汗症
一般与遗传有关,多发生在手掌、足底、腋窝等部位,无明显诱因。
通常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并持续多年,是最常见的非病理性多汗现象。
3.继发性多汗症
内分泌问题: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导致基础代谢率升高,引发全身性多汗。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时也可出现多汗。
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疟疾等,可伴随夜间盗汗。
药物作用:某些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抑郁药等,可能引起多汗作为副作用。
更年期:由于激素水平波动,部分女性在更年期出现阵发性潮热和出汗。
神经系统疾病:中枢或周围神经功能异常,例如帕金森病,也可能导致异常出汗。
4.其他因素
肥胖:由于脂肪隔热效应,体温调节负担加重,会导致出汗增多。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可表现为多汗、心悸等不适。
如果多汗持续存在且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检查明确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例如,甲亢需要通过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来缓解,而局部多汗可以考虑药物外用、肉毒毒素注射或手术治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同时避免大量饮酒、辛辣饮食等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