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神经系统相关影响
部分抗精神病药可能导致“锥体外系反应”,例如震颤、僵硬以及不自主运动,这种现象在老一代药物中更为常见。长期使用后还可能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这是一种口部、四肢或躯干的不自主动作。
某些药物可能引起镇静作用,包括嗜睡或反应变慢,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效率。
2.内分泌和代谢方面的改变
精神类药物尤其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能引发体重增加以及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催乳激素水平升高,引发女性月经紊乱、乳房增大等症状,男性则可能出现乳腺增生甚至乳液分泌。
3.心血管系统风险
服用一些抗精神病药可能影响心脏功能,例如延长心电图中的QT间期,增加心律失常风险。肥胖和代谢异常也可能进一步加大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
4.肝脏和肾脏功能负担
药物需要通过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肝酶指标异常或肾功能受损。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5.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适应
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可能导致依赖性,部分患者在停药后可能出现戒断反应,包括情绪波动、失眠或复发症状。
在某些情况下,长期用药可能使个别人产生“情感平坦化”,即情绪难以明显波动。
所有的上述变化并非每位患者都会经历,且药物的疗效通常能够显著帮助控制病情,使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功能。是否继续使用药物需要根据病情发展进行个性化调整,任何改变用药方案的行为应当严格遵循医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