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影像学评估
肺结节需要通过高分辨率的胸部CT进行影像学评估。对于直径12毫米的结节,重点观察其形态特征(边缘光滑或毛刺样、不规则)、密度(实性、部分实性或磨玻璃样)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果结节表现为边界清晰且无恶性征象,多为良性;若呈毛刺状或伴有分叶,则可能需要提高警惕。
2.动态变化观察
对12毫米的肺结节建议进行影像学随访,根据目前国际通用的随访指南,对于直径8毫米以上的结节,应每3个月复查CT进行监测,观察其大小、形态或密度是否发生变化。如果结节没有增加,并且形态稳定超过两年,一般可以认为是良性病变,但需定期管理。如果结节增大或出现可疑表现,需进一步干预。
3.辅助检查
为明确结节性质,可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及PET-CT检查,对代谢活跃程度进行评价。某些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经支气管镜活检或者经皮穿刺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分析。
4.抗炎治疗后的咳嗽症状变化
咳嗽症状消失表明可能存在炎症反应被抑制,但这并不排除结节的其他潜在性质。炎症导致的反应性结节通常在炎症控制后逐渐缩小甚至消失,而非炎症性结节可能在抗炎治疗后无明显缩小趋势。需要结合影像学结果与病史综合判断。
5.危险因素评估
需要评估吸烟史、职业暴露史、家族肿瘤史等风险因素。如果患者存在长期吸烟、接触有害粉尘或气体,或者有肺癌家族史,则需要更为严格的监控。
肺结节的管理核心在于早期发现和精准诊断。即便症状缓解,也不能忽视结节的动态变化,需按照医生建议继续完善相应检查,并按照计划进行随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