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继南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骨科
1.初期阶段(1-6周):
在这个阶段,应避免对骨折部位施加重量。可以进行非负重的运动,如直腿抬高、踝泵运动(脚踝上下摆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轻微的足趾屈伸运动有助于改善下肢的血液流动。
2.中期阶段(6-12周):
随着骨折的愈合,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增加负重。在保护装置(如护具或支架)的帮助下,尝试部分负重行走。
开始进行简单的关节活动度练习,例如踝关节的旋转和屈伸运动。
加入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以增强肌肉力量,但注意避免给骨折部位施加过大压力。
3.后期阶段(12周及以上):
完全愈合后,逐渐开始全负重行走。可以增加步行时间和距离,同时注重保持正确的步态。
加入平衡训练和功能性练习,比如站立时单腿平衡,来提高稳定性和协调性。
如果没有疼痛或不适,可以在医生或物理治疗师的建议下开始慢速跑步、骑自行车等活动。
整个康复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疼痛和不适感,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停止并咨询专业人士。避免过度劳累或急于恢复至骨折前的活动水平,以免导致二次损伤或延迟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