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伟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眼科
1.适应症:这种技术主要针对因角膜内皮细胞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的角膜水肿及视力下降疾病,例如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失代偿的角膜移植以及外伤性角膜内皮损伤等情况。
2.治疗原理:角膜内皮细胞负责维持角膜的透明和脱水状态。当其数量或功能降低时,角膜会发生水肿,导致视力模糊。通过将实验室培养的健康角膜内皮细胞注射至前房,这些细胞可以附着在患者的后弹力层并重新发挥作用,使角膜逐步恢复透明。
3.手术过程:
进行局部麻醉后,通过微创方式向角膜前房注入培养好的角膜内皮细胞悬液。
注射完成后,需要对患者头部进行特殊位置固定(例如面朝下)数小时,以便细胞沉积到正确位置。
手术通常结合小剂量的药物,如Rho激酶抑制剂,以增加细胞生存率和黏附效果。
4.优点与风险:
优点包括相对于传统角膜移植手术更少的创伤、更短的恢复时间,并且避免了供体角膜组织的高度需求。
潜在风险可能包括细胞未能成功附着、炎症反应、感染,以及罕见的视力进一步恶化。
5.恢复与注意事项:术后需要按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滴眼液,定期复查以监测细胞功能和角膜透明度的恢复状况。避免剧烈运动和碰撞以保护眼部。
该技术在特定病例中显示出良好效果,但仍需根据实际病情评估是否适用,同时严格遵循术后管理规程以保障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