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发病机制:
肾错构瘤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明了,但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约80%的病例是散发性的,20%与结节性硬化症有关。
这种瘤体常在40-60岁之间的人群中出现,女性患者较多,男女比例约为4:1。
2.临床表现:
多数肾错构瘤患者无症状,偶然在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中发现。
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腹部疼痛、血尿等症状,尤其当瘤体较大时,其直径超过4厘米时出血风险增加。
极少数情况下,巨大的肾错构瘤可能导致高血压及肾功能受损。
3.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可初步判断肾错构瘤的存在,显示为混合回声斑点。
CT扫描能更精确地反映瘤体的结构,通常表现为低密度脂肪成分和高密度血管成分。
磁共振成像(MRI)对复杂病例或需进一步评估的病例提供额外信息。
4.治疗方式:
对于无症状且瘤体小于4厘米的患者,通常建议定期随访和观察。
对症状明显或瘤体超过4厘米的患者,可选择手术切除或微创介入治疗,如经皮动脉栓塞。
药物治疗方面,对于与结节性硬化症相关的病例,可使用mTOR抑制剂(如依维莫司)。
肾错构瘤虽然大多数是良性的,但由于其潜在的并发症,特别是较大瘤体可能引发的出血风险,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合理的监测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