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胃窦颗粒增生是胃黏膜的一种反应性变化,常见于慢性胃炎背景下。当胃黏膜反复受损后,可能出现局部增厚或颗粒样改变,这是机体修复的一部分,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
2.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窦颗粒增生的重要诱因之一。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可导致慢性胃炎,还可能促使胃黏膜萎缩及肠上皮化生,这些过程被认定为胃癌发生的前驱状态。研究显示,约60%-80%的胃癌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3.长期的胃黏膜炎症状态可能引发组织的异常修复,进而导致细胞分化紊乱,从而提高癌变风险。胃窦颗粒增生本身并非癌变前病变,但如伴随其他高危因素,如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则可能提示更高的胃癌风险。
4.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可能参与疾病进程。例如,高盐饮食、腌制食品爱好者更容易患胃黏膜炎症,进而加重胃病的演变。另外,吸烟和酗酒等行为会显著增加胃癌风险。
5.内镜检查对于发现胃窦颗粒增生及判断其性质至关重要。如在内镜下观察到明显的异常,应结合活检进行病理学评估,以排除癌变可能。
胃窦颗粒增生应引起适度关注,不建议单纯依赖影像学诊断。对于具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高危家族史或其他危险因素的人群,需及时就医并根据医嘱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