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心理因素:
人类的大脑有一种倾向,即害怕未知或无法解释的现象。这种进化机制可以在危险环境中帮助人类避免潜在威胁,但也可能导致对不存在事物的恐惧。尤其是当人们经历过创伤性事件或处于长期压力状态时,容易将这些情绪投射到虚构的目标上,如鬼魂。
2.个人经历:
曾经听到或看到超自然现象相关的故事、影视作品或图像,可能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这些记忆可能被激活,从而引发恐惧反应。有研究显示,超过30%的儿童和15%的成年人报告曾因相关内容引发强烈的恐惧感。
3.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中关于鬼魂的信仰和描述存在显著差异,有些文化将鬼魂视为凶恶或报复性的存在,这种观点可能通过家庭、社区或媒体传播,从而影响个体的认知。例如,在东亚文化中,鬼往往与不安的灵魂或未解的怨恨相关,而西方文化中的幽灵常被描述为亡灵的残影。这些观念会在人群中强化相关的恐惧。
4.生理机制:
恐怖情绪的产生与大脑中杏仁核的活动密切相关。当某些触发因素(如黑暗、奇怪的声音)被感官捕捉时,大脑可能错误地评估威胁,从而启动“战斗或逃跑”反应,导致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和其他典型的恐惧表现。如果这种反应与鬼魂的联想形成条件反射,就可能发展成恐鬼症。
5.遗传与性格特质:
高敏感性或焦虑型人格的人更容易形成对鬼魂的恐惧,因为其神经系统对刺激的反应更加活跃。某些研究表明,某些焦虑障碍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类似问题的人群,下一代患此类恐惧症的可能性更高。
恐鬼症并不会凭空出现,多由心理因素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导致。对于严重影响生活的情况,可以寻求心理治疗,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或者渐进式暴露疗法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