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压力和焦虑
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使得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这种变化可能破坏大脑中负责调节情绪的机制,导致易怒和暴躁。
2.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额叶功能,该区域负责控制冲动和情绪调节。研究显示,每天少于6小时睡眠的人群更容易表现出情绪不稳定。
3.激素波动
在特定的生理阶段,如青春期、经前期、更年期等,体内激素水平的剧烈波动可能引发情绪波动和易怒现象。例如,雌激素和黄体酮水平的下降被认为是女性经前综合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4.血糖波动
血糖水平下降时,大脑能量供应不足,可能引起疲劳、焦虑和暴躁,医学上称为“低血糖反应”。不规律饮食或过度饮酒可能加重这一情况。
5.神经递质失衡
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如果这些化学物质的水平异常,可能增加冲动性和暴躁行为。例如,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常伴随血清素水平下降。
6.躯体疾病
某些慢性病或疾病状态也会影响情绪,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导致烦躁不安;长期慢性疼痛患者因身体不适,也可能表现出脾气急躁。
7.外界环境刺激
持续处于嘈杂、竞争激烈或充满冲突的环境中,会增加心理负担,诱发暴躁情绪。家庭关系紧张或人际矛盾也是常见触发因素。
8.习惯与性格倾向
一些人由于个性偏向冲动、直率,加上缺乏有效的情绪调控训练,可能在面对问题时表现出较强的暴躁倾向。
长期暴躁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损害人际关系。如果此类情况持续,应尽早寻求专业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帮助,寻找具体原因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