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抗精神病药物(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或躁狂症)
锥体外系反应: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等,发生率约为20%-30%。
代谢异常:部分药物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血糖升高以及血脂异常,长期使用可能增加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影响心血管健康。
嗜睡和镇静:许多此类药物会引起嗜睡,影响日间功能,出现率在10%-40%不等。
泌乳素升高:可能导致女性月经紊乱、乳腺增大,男性出现乳房发育等问题。
心脏毒性:如QT间期延长,可能增加严重心律失常的风险。
2.抗抑郁药物(如SSRIs、SNRIs)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是常见的不适,尤其在开始治疗的头几周内,比例在20%-30%左右。
性功能障碍:出现欲望减退、勃起困难或无法达到高潮等,部分研究显示发生率高达50%以上。
体重变化:部分药物可导致体重增加或减少,根据具体药物特点不同而有差异。
睡眠障碍:可能引发失眠或过度嗜睡。
停药症状:突然停用可能导致焦虑、头痛、眩晕等不适感。
3.情绪稳定剂(如用于双相情感障碍)
锂盐:可能引发手部震颤、多尿、口渴,长期使用需监测肾功能和甲状腺功能。
抗癫痫类药物:如丙戊酸盐,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脱发、视力模糊等。
潜在致畸性:某些药物在妊娠期使用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
4.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卓类)
镇静和困倦:在服用后数小时内导致注意力下降,影响操作机械或驾驶安全。
成瘾及依赖:长期使用可能产生心理依赖或戒断症状,如失眠、焦虑加重。
认知功能受损:长期使用可能轻微影响记忆力或注意力集中能力。
5.其他系统影响
肝功能:部分药物可能引起肝酶升高或肝功能损害,需定期监测。
血液系统:少见情况下,某些药物可导致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
定期随访和监测对于发现这些不良反应尤其重要,任何不适都应及时与专业医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