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水分摄入不足
水分摄入不足会导致尿液浓缩,使其颜色变得更深。正常情况下,尿液主要由水组成,约占尿液总量的95%。若饮水减少,尿液中废物和色素如尿胆原的浓度增加,从而使颜色加深。
2.药物或维生素的影响
部分药物或膳食补充剂(如复合维生素B、核黄素等)可能导致尿液颜色偏黄,这是因为这些物质代谢后经尿液排出体外时具有明显的色彩特征。
3.饮食因素
含有天然色素的食物或饮品,例如胡萝卜、南瓜或番红花等,也可能引起尿液颜色变化。这类情况通常无需担心,停止食用相关食物后会自然恢复。
4.肝胆系统问题
肝脏或胆道疾病,如急性或慢性肝炎、胆管梗阻等,可能导致尿胆原或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使尿液呈现深黄色甚至茶色。需要通过血液和尿液的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5.感染或其他疾病
泌尿系统感染可能伴随尿液颜色变化,同时可能出现尿频、尿痛等症状。少数代谢性疾病也可能影响尿液颜色,需要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判断。
6.年龄相关因素
年龄增长可能导致肾功能有所下降,尤其是在摄入水分不足时,更容易出现尿液颜色变化。如果同时存在夜尿增多、疲劳等表现,应警惕早期肾功能损害。
尿液异常黄若偶发且无其他不适,多数情况下不必过于担忧。但如果持续存在,或伴随其他症状如恶心、乏力、腹胀等,建议尽快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保持日常足够的水分摄入和健康饮食对于预防此类问题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