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癌手术后出现血便应如何处理

2025-02-19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杨小冬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结直肠外科

病情分析:乙状结肠癌手术后出现血便需要引起重视,可能提示术后并发症或其他病理变化,应尽快就医明确原因。以下从常见原因、诊断和处理几方面进行解释:

1.术后早期出血

手术后的组织创面在恢复过程中可能发生渗血。如果血便颜色较鲜红,多为下消化道出血;如果颜色较暗甚至呈柏油样,则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

出血量较小时可能无需特殊处理,但大量失血会导致休克,需紧急输血和止血治疗。

2.吻合口瘘或炎症

乙状结肠癌手术涉及肠道吻合,术后不完全愈合可能发生吻合口瘘,同时伴随局部感染。这种情况下除血便外,患者还可能有腹痛、发热等症状。

术后第7~14天是吻合口瘘的高发期,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明确诊断,必要时行二次手术干预。

3.术后复发或残余病灶

若血便反复出现且无法用其他术后并发症解释,应警惕肿瘤残留或复发。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高风险时间为术后1~3年,需通过肠镜检查以及影像学评估明确诊断。

如果确认复发,可根据情况考虑再次手术、放疗或化疗。

4.肠黏膜损伤或放射性肠炎

放疗可能造成肠黏膜脆弱,出现间歇性血便。手术后长期便秘或腹泻也可能加重肠道机械性损伤。

对于轻症病例可采用止血药物和促进黏膜修复的药物;若出血严重则需要进一步内镜介入治疗。

5.全身凝血功能异常

手术后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出血倾向。需要检查凝血功能,包括PT、APTT、D-二聚体水平等,根据结果调整药物剂量或暂停用药。

血便发生后应记录其频率、颜色和血量,同时注意是否伴随腹痛、发热或乏力等症状,并尽快到医院进行专业评估。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