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东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脊柱外科
1.检查与评估
影像学检查:术后通过X线、CT、MRI明确狭窄的程度、范围及原因,重点评估椎管直径、脊髓受压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
功能评估:包括神经功能评分(如JOA评分)及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
生物力学评估:关注术后颈椎的稳定性,是否存在手术节段或邻近节段的不稳定或再狭窄情况。
2.常见原因分析
椎板切除不充分:后路减压时部分区域减压不彻底,导致术后狭窄持续存在。
瘢痕组织增生:术后软组织瘢痕可能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影响椎管空间。
邻近节段病变:手术改变了颈椎的生物力学,导致未手术节段发生继发性狭窄。
脊髓或神经功能恢复缓慢:即使椎管直径改善,脊髓信号改变或神经症状可能持续。
3.治疗与处理
保守治疗:对于轻微症状或影像学无明显脊髓压迫者,可选择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如营养神经药物)以及物理治疗。
二次手术:
若为减压不充分或瘢痕增生明显,可考虑进一步手术减压。
邻近节段病变可选择针对性手术治疗,例如前路融合术或再次后路减压术。
功能康复:术后恢复过程中加强颈椎功能锻炼,避免过度负荷,同时定期随访影像检查。
颈椎后路手术后持续狭窄需要结合具体病因制定治疗方案。术后应注重康复训练和定期随访,防止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