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胃黏膜糜烂是胃黏膜表层受损的一种表现,其最常见的诱因包括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感染幽门螺杆菌、过量饮酒或暴饮暴食、精神压力过大等。损伤通常局限于胃黏膜,不会深入到肌肉层。
2.症状方面,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隐痛、灼烧感、恶心、呕吐、嗳气等不适。如果糜烂较为严重,还可能引发呕血或黑便,提示存在出血情况。消化道出血的风险需要及时警惕,因为反复失血可能导致贫血。
3.胃镜检查是诊断胃黏膜糜烂的主要手段,可准确显示糜烂的范围及程度。检查结果有助于医生评估病情,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4.治疗上常需去除诱因,例如停用引起糜烂的药物或戒酒。同时可以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减少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还可配合铋剂及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若存在感染)。饮食护理同样重要,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高脂肪食物,多进食易消化食物。
5.若未及时干预,长期糜烂可能导致慢性胃炎甚至胃溃疡。反复的胃黏膜损伤与修复过程可能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特别是在伴随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下。
出现胃部不适症状时建议尽早就医,通过系统检查明确原因并有效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或引发更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