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标志性解剖结构的识别
小肠镜检查通常从胃部(口腔端)或直肠(肛门端)插入。如果是经口途径,需检查到达回盲瓣及阑尾开口,这些是小肠末端与结肠连接的重要解剖标志;而经肛门方向需逆行到达十二指肠起始端,即小肠上端与胃交界处。通过这些标志性结构,可明确检查范围是否覆盖了整个小肠。
2.内镜距离的计算
在进行小肠镜检查时,医生可以根据内镜推进的长度推算出已检查的小肠长度。成年人的小肠长度约为4-6米,根据不同个体有差异。若内镜推进的总距离接近或超过小肠的理论长度,则提示已经完成全小肠的检查范围。
3.胶囊内镜辅助验证
胶囊内镜是一种与传统小肠镜互补的影像技术,可用于检查无法用普通内镜完全观察的小肠区域。在常规小肠镜检查后,可以通过胶囊内镜进一步确认是否有遗漏的区域。
4.荧光染色或标记物协助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确认小肠镜检查的完整性,可以借助荧光染剂或通过注入特定标记物来标记检查的起点和终点。这样就能核对是否实现了全小肠观察。
5.双气囊或单气囊小肠镜技术
双气囊或者单气囊小肠镜作为现代内镜技术的一种,通过逐段扩张、固定、推进,使内镜能够更容易地全面覆盖小肠。这种技术对提高全段检查的成功率非常有效。
小肠镜检查虽具备高精确性,但仍可能受患者解剖结构差异、病变位置、操作技术等因素影响。对于复杂病例,还可考虑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肠道成像,以帮助进一步验证和补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