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分期明确是治疗关键
(1)I期:通常情况下,不需要术后辅助治疗,手术切除即可达到治疗目的。
(2)II期:若伴有高危因素(如肿瘤分化差、淋巴管侵犯、神经侵犯或手术切缘不清等),可考虑术后辅助化疗。如无高危因素,一般无需进一步治疗。
(3)III期:大多数III期患者需接受术后辅助化疗,常用的方案包括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如FOLFOX方案)或者卡培他滨单药治疗,疗程通常为6个月。
(4)IV期:如果已经完成转移灶的手术切除,可依据个体情况选择全身化疗,并考虑靶向治疗。
2.微卫星稳定型对免疫治疗响应较低
微卫星稳定型的患者由于肿瘤突变负荷较低,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的敏感性较差,因此免疫治疗目前并非首选。
3.基因检测指导个体化治疗
(1)RAS和BRAF基因状态:如存在RAS或BRAF突变,可能提示对某些靶向药物(如抗EGFR单克隆抗体)无效。
(2)HER2扩增:少数结直肠癌患者可能存在HER2扩增,这种情况可以考虑抗HER2靶向治疗。
(3)NTRK融合:如果发现NTRK融合,可以使用特定的NTRK抑制剂。
4.全身情况和年龄影响治疗决策
高龄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无法耐受强烈的化疗,应选择适度减轻强度的方案或最佳支持治疗。
乙状结肠腺癌术后微卫星稳定型的治疗需结合分期、分子生物学特征及患者整体状况通过规范化治疗,提高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