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出血的原因:
手术创口未完全愈合。手术后早期,创口局部血管渗漏可能导致少量出血。
感染或炎症。伤口感染会增加局部血供,血管脆弱性增强,易出现出血。
肛周压力过大。便秘、排便用力等情况可能导致伤口撕裂,引发出血。
血液凝固功能障碍。术后使用抗凝药物或存在凝血异常可加重出血风险。
2.轻微出血的处理:
保持创口清洁。每日清洗肛门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避免便秘。通过饮食调节增加纤维摄入,多饮水,必要时使用通便药物。
局部止血处理。如果发现少量鲜红色血迹,可使用无菌纱布轻压患处止血,同时减少活动。
观察症状变化。若出血逐渐减少且无其他不适,一般无需特殊干预。
3.大量或持续出血的处理:
立即就医。若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如漏斗中的血量超过100毫升),需及时前往医院。
检查创口状态。医疗团队可能会通过直肠指检或内镜检查明确出血源。
止血措施。可采用局部压迫,电凝止血或缝合止血等方法控制出血。
调整药物方案。如因抗凝药物导致出血,可根据医嘱调整剂量或暂停使用。
4.特殊患者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可能性,需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
痔疮切除术后患者。痔切除术后,排便过程导致的机械刺激是常见出血诱因,术后应尽量减小排便困难。
术后遵从医生指导定期复诊,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早处理,这样才能降低出血相关风险并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