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飞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发病率和常见部位:胃肠道间质瘤约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3%,其中胃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占病例总数的60%-70%,小肠次之,占20%-30%,其他如食管、结肠和直肠相对少见。
2.症状表现:早期的胃肠道间质瘤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肿瘤的增长,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因肿瘤破溃引起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
3.诊断手段: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通常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CT和MRI可以提供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等信息;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肿瘤并取活检;免疫组化检测CD117和DOG1标志物有助于明确诊断。
4.治疗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对于局限性肿瘤。对于无法完全切除或已转移的病例,分子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Imatinib)和舒尼替尼(Sunitinib)已被证明有效。
5.预后因素: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细胞分裂指数(Ki-67)等。一般而言,肿瘤越大、细胞分裂指数越高,预后越差。
胃肠道间质瘤虽然不算常见,但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定期体检和关注身体异常变化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