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病史采集与体检:
病史采集:包括询问患者是否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发热、体重减轻等症状,还需了解是否有吸烟史、职业暴露史及既往肺部疾病或结核病史。
体格检查:结合听诊、叩诊等方法,进一步评估肺部情况。
2.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初步发现小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高分辨率CT(HRCT):进一步明确病变位置、大小、形态及其周围组织结构,有助于鉴别炎症、肿瘤或纤维化等不同病变类型。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可以提供更多的软组织细节信息。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评估白细胞计数及炎症反应指标,判断有无感染。
肺功能检查:了解肺通气与换气功能,评估肺部损害程度。
微生物学检查:如痰液培养、结核菌素试验等,用于排除或者确认感染性病因。
4.特殊检查:
支气管镜检查:在必要时,通过支气管镜获取病变组织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帮助确诊病变性质。
PET-CT:对疑似恶性肿瘤者,可通过PET-CT检查判断肿瘤代谢活动性及全身转移情况。
根据检查结果,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感染性病变:如肺炎、结核等,需要抗感染治疗。抗生素或抗结核药物选用需依据病原学结果及药敏实验结果。
2.非感染性炎症:如间质性肺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剂量和疗程。
3.良性肿瘤:如错构瘤,可定期随访观察,若有症状或肿瘤增大,则考虑手术切除。
4.恶性肿瘤:如肺癌,则需根据具体分期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以及靶向治疗等。
5.其他病变:如肺梗塞、肺水肿等,需根据具体病情做相应治疗。
肺部小斑片状密度增高影需及时就医,通过全面的检查明确病因,按照医生建议进行治疗,并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