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病因:
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会在吞咽后收缩,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当其功能减弱或失调时,酸性胃液容易逆流进入食管。
胃排空延迟:胃排空时间延长会增加胃内压力,使得胃内容物更容易反流。
其他诱因:肥胖、怀孕、吸烟及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抗胆碱药等)均可增加胃食管反流的风险。
2.临床表现:
胸骨后烧灼感: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发生在进食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夜间尤为显著。
反酸:酸性胃液反流至口腔,导致口腔内有酸涩感。
咳嗽和哮喘:反流物刺激气道,引发慢性咳嗽或哮喘样症状。
咽喉不适:长期反流引起的咽喉炎症,可表现为咽痛、声音嘶哑等。
3.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观察食管黏膜有无炎症、糜烂或溃疡,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24小时食管pH监测:记录食管内酸性环境的变化,判断反流情况。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评估食管下括约肌及食管体部的功能状态。
4.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是常用的药物,通过减少胃酸分泌来缓解症状和促进愈合。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摄入高脂肪、辛辣、咖啡因类食物;戒烟限酒;减少餐后卧倒时间;通过减重减轻腹内压。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病例,可以考虑抗反流手术,如Nissen胃底折叠术,以增强食管下括约肌的屏障功能。
胃食管反流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食管狭窄、巴雷特食管甚至食管癌等严重并发症。改善生活习惯及遵循医嘱用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