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良元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外科
1.颅内出血类型:
硬膜外血肿:通常需要急诊手术,危险期主要集中在受伤后的24小时。
硬膜下血肿:可以是急性或慢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危险期多在前48小时,而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期可能延续数周。
脑内出血:危险期通常在前72小时,需根据出血量及位置进行评估和处理。
2.危险期的评估因素:
出血量和速度:大量快速出血会迅速增加脑内压力,引发脑疝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受伤部位:影响重要功能区的出血更危险。
患者年龄和健康状况: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风险更高。
3.治疗措施和预后:
手术干预:如开颅减压、血肿清除等,能显著降低风险。
药物治疗:控制颅内压的药物、抗生素等,避免进一步损伤和感染。
ICU监护: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变化,及时应对突发情况。
早期识别和积极治疗能显著改善颅内出血的预后。警惕持续的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这是早期发现病情变化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