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秀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内科
1.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内小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导致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这类梗死通常直径在0.2至15毫米之间,最常见的部位包括基底节区、丘脑、脑桥及内囊等。
2.临床表现多样,包括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小脑综合征症状以及认知功能下降等。由于病灶小且深在,很多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
3.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导致小动脉壁增厚、硬化。另外,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等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4.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工具,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脑内小梗死灶。
5.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如积极降压、调节血糖、戒烟限酒等,同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再次梗死。康复治疗也非常重要,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需高度重视并积极预防和治疗,以减少其对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