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风湿免疫科
1.药物治疗
降低尿酸生成:别嘌呤醇或非布司他是经典药物,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血尿酸水平。
促进尿酸排泄:适用于肾功能良好的患者,例如苯溴马隆等药物能增强尿酸排泄,但对尿路结石高风险者需谨慎使用。
急性期缓解: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在急性痛风发作时可减轻疼痛和炎症。
2.饮食与营养管理
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减少红肉、动物内脏、浓汤等含量高的食品。
控制酒精摄入:尤其避免啤酒和烈性酒,这些饮品可能明显升高血尿酸。
增加低嘌呤食物比例:鼓励食用水果(特别是樱桃)、蔬菜和低脂乳制品。
保持充足水分:每天饮水不少于2-3升,以促进尿酸排泄并减少结石形成风险。
3.生活方式干预
控制体重:肥胖是痛风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通过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维持适宜体重。
避免高嘌呤饮料:如含糖饮料和果糖含量高的果汁。
坚持规律运动:从事适度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全身代谢,有助于尿酸水平平稳。
4.基因检测的临床指导价值
基因型痛风常与特定基因突变相关,如SLC2A9、SLC22A12等基因。这类检测可辅助判断病因并制定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特定基因突变携带者可能对某些药物存在耐受性差异,因此需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5.长期管理和监测
定期检查血尿酸水平:通常建议控制在360μmol/L以下以降低复发风险。
关注心血管健康:痛风患者常伴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问题,需同步管理。
对于基因型痛风患者,坚持长期规范化管理尤为关键,以减少症状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同时,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