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定义与机制
间歇性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在短时间内突然停止有效泵血。这通常与电活动异常相关,例如心室颤动、心室停顿或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期间,心脏不能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尤其是大脑,会迅速引发意识丧失或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2.主要病因
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心房颤动合并快速心室率等,是最常见诱因。
冠状动脉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可因缺血性损伤导致心脏骤停。
遗传性疾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心电活动异常的遗传病。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钙血症等,可能干扰心脏电活动。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过量使用可能增加骤停风险。
3.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无反应、呼吸停止或极微弱,有时在症状前可有胸痛、心悸或晕厥的预警信号。如果心脏自主恢复功能,患者可能出现短暂迷糊或疲乏,但若未及时恢复,将迅速发展为不可逆损害甚至死亡。
4.诊断方式
心电图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心律失常或其他电活动异常。
实验室检查:评估电解质水平、心肌酶谱以排查潜在病因。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结构性心脏病。
动态心电监测:记录可能的间歇性异常发作。
5.治疗方法
急救:心肺复苏术是关键,必要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进行电击复律。
药物治疗:如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维持心律稳定。
植入装置: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适用于高风险患者。
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搭桥术或射频消融术,用于特定病因的根治。
这种疾病需高度重视,早期识别和干预十分重要,同时建议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降低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