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生物节律作用
血压自然波动与人体的昼夜节律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血压会在清晨刚起床时逐渐升高,并于白天达到峰值,随后在夜间逐步下降。部分人由于个体差异或者自主神经调节能力较强,早晚的血压本身就低于正常范围,这是一种生理现象。
2.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在早晨和晚上,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较白天低。这种情况使心率减慢、血管扩张,从而导致血压下降。
3.药物影响
部分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后,会在药效高峰期表现出血压降低。如果服药时间安排不合理,例如晚上服用长效降压药,可能导致睡眠期间或清晨血压过低。
4.饮食因素
饮食中钠摄入不足或长期缺乏能量摄入,可能引发短暂性的血压偏低。空腹状态也可能使晨间血压过低。
5.体位性低血压
早晨起床过快时,由于站立姿势导致血液大量流向下肢,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血压降低。老年人或某些药物使用者更容易受此影响。
6.内分泌异常
某些与激素分泌相关的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能导致全天血压普遍较低,早晚尤为明显。
7.其他健康问题
脱水、贫血和心脏功能减弱等状况,也可能导致血压在早晚时段偏低。
对于上述情况,需要结合具体症状和个人健康史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早晚血压偏低伴随头晕、疲惫或晕厥等不适,应尽早寻求专业医疗评估,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