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炳国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 中医针灸科
1.肌肉萎缩:
长时间的面部肌肉不使用,例如咬合力不足或单侧咀嚼习惯,可能导致颞肌逐渐萎缩。
中枢神经或外周神经损伤,如三叉神经受损,可能引起颞肌失去神经支配,从而出现萎缩。
2.骨骼问题:
颅骨的创伤或发育异常可能导致太阳穴部位的骨结构塌陷,表现为局部凹陷。
年龄增长可能导致头部骨质、软组织密度减退,加重太阳穴区域的凹陷感。
3.脂肪或软组织减少:
自然衰老过程中,太阳穴部位的脂肪垫会萎缩,导致皮肤下凹。
快速体重下降或营养不良也可能影响局部脂肪分布。
4.过度运动或咬紧牙关:
长期过度使用颞肌(如磨牙、咬紧牙关),可能导致肌肉疲劳或纤维化,最终出现局部凹陷。
5.外伤或手术后遗症:
如果近期有头部外伤史或接受过相关部位的手术治疗,可能导致组织破坏或缺失,从而形成凹陷。
6.疾病或病理性原因:
一些全身性疾病可能间接影响局部组织,例如硬皮病、肌肉营养不良等。
局部感染或炎症,例如局部脂肪坏死,也可能造成组织缺损。
若发现太阳穴肌肉凹陷伴随疼痛、麻木、面部功能障碍或其他异常表现,应尽快就医排查相关疾病。拖延诊治可能导致进一步的健康问题,早期明确原因有助于制定最佳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