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平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1.发生机制:
室性早搏: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即心脏下腔的异位心电活动。通常是在正常的心跳节律中,出现了一个或多个过早的心室收缩。
室上性心动过速:这是一种快速心律失常,起源于心房或房室结,即心脏上部结构,导致心率异常加快。
2.临床表现:
室性早搏:可能会引起心悸、心跳停顿感,有些患者甚至没有明显症状。在心电图上,可以看到散布的过早宽大QRS波群。
室上性心动过速:通常会引起明显的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晕厥。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心率快速、规则且QRS波群较窄。
3.诱因和危险性:
室性早搏:多与心理压力、疲劳、咖啡因或酒精摄入有关。一般情况下,偶发性室性早搏并不严重,但频繁的室性早搏可能提示潜在的心脏病。
室上性心动过速:常受心脏结构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药物影响。它虽然通常不是致命性的,但持续时间长或反复发作可导致心力衰竭。
4.治疗:
室性早搏: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使用β-阻滞剂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以通过迷走神经刺激技术(如瓦氏动作)缓解发作;药物治疗包括钙通道阻滞剂和β-阻滞剂,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射频消融术。
理解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特点有助于更有效地管理和治疗这些疾病。对于任何心律问题,及时咨询心脏科医生并进行专业评估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