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食症怎么回事

2025-04-07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病情分析:暴食症是一种进食障碍,其核心特征是反复的、无法控制的大量进食,伴随强烈的内疚、羞耻感或痛苦情绪。这种行为常常与心理问题相关,例如焦虑、抑郁和低自尊。

1.暴食症的定义和核心症状:

暴食症主要表现为在短时间内(通常为2小时内)摄入明显超过普通人正常情况下会吃掉的食物量,同时患者感到难以控制自己的进食行为。每次暴食后可能伴有强烈的负面情绪,如罪恶感和自责,但大多数情况下无身体补偿行为(如催吐或过度运动),这是其区别于神经性厌食症的重要特征。

2.流行病学数据:

据研究,大约2%的成年人患有暴食症,其中女性患病率更高,为男性的两倍以上。暴食症的发病高峰通常出现在青少年晚期至成年早期阶段,但其他年龄段亦可发生。

3.病因与诱发因素:

生物学因素:研究显示,基因遗传在暴食症中扮演重要角色。一些脑内化学物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失调可能增加进食冲动。

心理因素:很多患者合并焦虑、抑郁或创伤后应激障碍。一些对自己身体形象不满的人群容易发展成暴食症。

社会文化因素:饮食文化对苗条身材的推崇可能导致部分人为了减肥而节食,而节食失败后的反弹可能引发暴食行为。

4.对健康的危害:

如果长期不加以治疗,暴食症可能带来一系列身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体重问题:70%以上的暴食症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进一步增加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风险。

胃肠道疾患:频繁暴食可能导致胃扩张、消化不良甚至胃穿孔等急性问题。

心理问题:持续的内疚感可能进一步恶化患者的抑郁状态,甚至导致自残或自杀行为。

5.常见治疗方式: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被认为是治疗暴食症的首选方法,通过调整患者的不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减少暴食事件。

药物治疗:一些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以缓解与暴食症相关的情绪问题。

饮食管理:营养师可能建议通过结构化的饮食计划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习惯。

需要密切关注身体信号和情绪变化,及早干预有助于改善病程和预后。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