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物学机制与原因:这一综合征的核心问题在于内源性昼夜节律的错位。正常人的昼夜节律约为24小时,而此类患者可能延长至25小时甚至更久。褪黑素分泌的延迟及光照对体内生物钟的调节异常也被认为是主要病因之一。
2.症状表现:典型的症状包括入睡困难、早晨起床困难、白天嗜睡等。尽管患者的总睡眠时长足够,但因社会活动时间限制,经常导致睡眠不足和功能受损。
3.流行病学特征: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人。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约为0.15%至1%,但在有慢性失眠症状的人群中,这一比例可提升至7%。
4.诊断方法:确诊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以及连续7天以上的睡眠日记或佩戴活动记录仪监测。必要时,可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排除其他睡眠障碍。
5.治疗方式:
光照疗法:通过清晨强光照射调节生物钟。
睡眠时间逐步调整:采用“推迟法”或“提前法”重设睡眠时相。
药物治疗:如辅助使用褪黑素,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行为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
疾病本身不会直接造成严重健康损害,但若长期未得到改善,可能增加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风险,同时影响学习、工作和社交生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