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失衡:脑内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下降可能导致情绪低落。
激素波动: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或更年期期间,激素变化会影响情绪稳定性。男性的睾酮水平异常也可能相关。
疾病影响: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疼痛疾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均可能引发情绪低落。
2.心理学因素
压力与焦虑:长期的高压环境或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能出现负面情绪积累。
潜在心理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或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健康问题可能表现为持续或间歇性情绪低落。
负性认知模式:倾向于对人生事件持悲观态度的人更易受情绪困扰。
3.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
社交孤立:缺乏社交支持可能导致孤独感和情绪低落。
不良的睡眠习惯:长期睡眠不足或质量不佳会影响大脑功能和情绪调节。
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维生素D、铁或欧米伽-3脂肪酸可能增加情绪问题风险。
季节性变化:季节性情感障碍在光照减少的秋冬季节尤为常见。
4.药物和毒性作用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避孕药)可能引发情绪问题。
物质使用:酗酒或滥用其他精神活性物质可导致或加重情绪低落。
5.未被认识的创伤或事件
情绪低落可能是压抑的心理创伤或未能及时处理的负性生活事件的表现。
情绪低落如果持续时间较短,可能仅是偶发现象,不需过度担忧。但若症状超过两周,伴随功能受损或自残念头,应尽快咨询医生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评估。避免自行诊断或忽视长期情绪问题的潜在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