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良元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外科
1.发病机制:
脑白质病变通常与慢性缺血、年龄增长及高血压等因素相关,导致大脑白质区域的慢性退化。
腔隙性脑梗塞主要由微小动脉硬化、高血压及糖尿病引起,导致局部缺血性损伤。
2.临床表现:
脑白质病变常通过影像学检查如核磁共振成像发现,可能与认知功能下降、步态不稳等症状相关。
腔隙性脑梗塞可以表现为突发性的轻微神经功能缺失,如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3.影像学特征:
脑白质病变在MRI上多表现为弥漫性高信号影,与慢性小血管病变一致。
腔隙性脑梗塞则呈现为小而圆的低信号灶,通常位于基底节等深部脑组织。
4.预后及影响:
脑白质病变可能进展缓慢,但其累积效应可增加痴呆及中风风险。
腔隙性脑梗塞虽然单个病灶较小,但多个病灶累积亦可能导致显著的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衰退。
两者都涉及脑部小血管病变并可产生类似的神经系统症状,但在病理机制和临床管理上存在差异。对于患者,需重视生活方式调整和基础疾病的控制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