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身体层面的干预:
保持规律运动:研究表明,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或游泳),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有助于增加脑内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从而改善情绪。
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每天需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不足可能导致焦虑症状加重。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并减少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饮食调节:饮食以均衡为主,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酒精和高糖食物;可适当摄入富含镁、欧米伽-3脂肪酸、维生素B6的食物(如坚果、深海鱼类和绿叶蔬菜),这些营养素可能对改善焦虑有所帮助。
2.心理层面的调整:
正念练习:每日进行10-20分钟正念冥想或呼吸训练,通过专注当下减少负面思维的侵扰。例如,采用腹式呼吸法,每次吸气和呼气持续4秒,以达到放松效果。
改变认知模式:识别并反驳消极思维模式。将“我做不好”替换为“我会尽力尝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技巧逐步改变对压力事件的看法。
分清控制范围:针对无法改变的事情学会接受,而对于可以行动的部分制定清晰的目标和计划。
3.社交与支持系统:
与朋友或家人保持沟通,分享感受有助于情绪宣泄和获得建议。数据显示,拥有良好社交支持的人群焦虑水平显著较低。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或兴趣小组,培养归属感和意义感,这种积极参与能够有效转移注意力并稳定心理状态。
4.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长期压力未能缓解或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应及时咨询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如抗焦虑药物)是目前临床验证有效的干预手段。
需要警惕焦虑伴随的其他身体症状,如持续性心悸、失眠、胃肠不适等,这些可能需要结合综合治疗方案。
心理压力和焦虑的管理需要个人付诸实践,同时也要正视其作为正常心理现象的存在,不必过于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