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逐步调整作息
每天提前15-30分钟入睡,逐步将生物钟向正常时间靠拢,而非一次性强制早睡。这种渐进式调整能避免失眠或适应困难。
2.保证足够睡眠时间
成人每天需保证7-9小时的睡眠。若因熬夜导致睡眠不足,可在次日通过白天补觉弥补,但补觉时长不要超过1小时,以免影响夜间睡眠质量。
3.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
尽量在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周末也要维持一致,帮助生物钟恢复稳定。
4.优化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凉爽,床铺舒适,避免电子产品蓝光刺激。睡前尽量不使用手机、电脑等设备,避免抑制褪黑素分泌。
5.注重饮食与运动
脂肪和高糖饮食会加重熬夜对身体的负担,建议清淡饮食,多摄取富含维生素B族、镁、钙的食物,如全谷物、绿叶蔬菜等。每天安排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但避免睡前两小时内剧烈活动。
6.午休有助于恢复
每天中午可安排10-20分钟小憩,有助于缓解熬夜后的疲劳感,但切勿超过30分钟,以免导致睡眠惰性。
7.减少咖啡因摄入
熬夜后可能依赖咖啡提神,但过量摄入会干扰后续正常的睡眠周期。在下午三点以后尽量避免摄入咖啡、茶或其他含咖啡因的饮品。
8.关注心理健康状态
熬夜常伴随压力增大或情绪波动。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或心理咨询等方式缓解焦虑,促进入睡。
长期熬夜危害全身系统,包括大脑功能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免疫力减弱等,应尽早改善作息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