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在心理层面,“心墙”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患者经历重大创伤、长期压力或负面事件后,会试图通过隔离情感与他人避免再次受到伤害。这种状态可能导致他们难以接受关怀或建立深层次的人际关系。
2.从行为上看,“心墙”可能表现为社交退缩,例如减少与家人、朋友的接触,不愿参与社交活动,更倾向于独处。这种行为不仅加剧了孤独感,也可能进一步加重抑郁情绪。
3.在治疗过程中,“心墙”可能成为患者寻求帮助的障碍。一些患者可能会否认自己的问题、隐瞒感受,或者对心理咨询师和医生持抵触态度。这使得早期干预和诊断变得困难。
4.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防御机制可能与大脑中控制情绪的神经回路有关。特别是杏仁核和前额叶皮质的异常活动可能导致患者更倾向于消极解读外界刺激,从而强化这种“心墙”的存在。
5.长期维持这种状态可能导致负面循环,包括加重抑郁症状、提升焦虑水平以及降低生活质量,同时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并延长康复时间。
如果不及时识别并处理这种心理屏障,患者可能陷入更加严重的心理困境,甚至影响到身体健康。在疾病管理和支持系统中,采取适当的沟通方式和心理干预至关重要,帮助患者逐步放下“心墙”,重建与外界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