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调整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黑暗:研究表明,光线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入睡。建议使用遮光窗帘或眼罩。
降低噪音水平:过多的噪音会妨碍入睡。耳塞或白噪音机可以有效减少干扰。
适宜的温度:18-22摄氏度是最适合睡眠的环境温度,可以确保身体在夜间自然降温以促进入睡。
2.养成健康习惯
避免刺激物:咖啡因和尼古丁等兴奋剂具有持续数小时的作用,宜避免在下午及晚上摄入。
控制饮食:睡前两小时避免进食大餐,以防止消化系统过度活跃影响睡意。
固定作息:每天尽量在固定时间上床与起床,有助于稳定生物钟,从而更快入眠。
3.放松身心
深呼吸训练:采用4秒吸气、7秒屏息、8秒呼气的节奏,这种节律可减缓心率并降低压力激素水平。
渐进性肌肉放松:依次紧绷并放松全身主要肌肉群,从脚趾到头顶逐渐进行,能够帮助释放身体紧张感。
冥想或正念练习:通过专注于当下的呼吸或画面,减少脑海中的杂念,促进大脑进入静息状态。
4.限制电子产品的使用
蓝光会干扰褪黑素分泌,导致入睡困难。建议在睡前1小时关闭手机、电脑和电视等设备,以便让大脑逐渐进入休息状态。
5.合理运动
适度运动能改善睡眠质量,但需注意避免在临睡前进行剧烈运动,因为这可能使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延迟入睡。
规律生活方式与舒适的睡眠环境共同作用,可显著提高入睡速度和睡眠质量。